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情緒,如何管理?



現在的我們
好像比較能夠為情緒去污名化
不再認為自己有情緒
就需要被評價或是被貼標籤

如作者用很平順淺顯的文字
闡明情緒都需要被傾聽
而不是被管理隱藏。

人類文明之所以有
美學、音樂或是藝術
我覺得就是情緒的力量
如何引導她成為創造而不是毀滅
最關鍵的是,你如何為她命名

作者說:

「情緒就像天氣一樣
不管是大晴天還是颳風下雨
你都無法做什麼去改變天氣
我們能做的就是
接納耐心等待
等候這一波情緒暴風雨過去。」

不過這等待的過程
你要有自覺
可以接受情緒的漲跌
但不是隨意潑灑爆發

為自己情緒負責
是一個成熟大人的基本條件
就算是你最信任的家人或是伴侶
如果你在意這些關係的話
更應該好好掌控你的情緒之火
畢竟他人沒有義務承擔

作者說情緒就像
幼稚園小朋友用力舉手
要回答老師問題
當被老師叫到
小朋友就不會用力喊叫
情緒就是這小朋友

我起雞皮是因為我想起
多年前我去做一次催眠
出現的畫面是
很像員工餐廳
十幾個人圍著我
每一個人身上都掛著一個牌子
上面寫
憤怒、哀傷、生氣、失落…
這類的名詞
然後我一個一個在唸這些名牌

催眠師問我
你身上的牌子寫什麼呢?
沒有
我看不見我身上的牌子

然後催眠結束
對這完全不搭嘎的一幕
我跟催眠師沒有談論到
我也淡忘了

剛剛我看到這一幕
起雞皮
因為就是我的畫面場景

多年以後,我竟然人生大轉彎
就是做這件事
協助當事者辨認情緒
與他們同在

說起催眠
還有一幕是謎題

我走進像富麗堂皇的圖書館
從地板到天花板
鋪滿鑲著金邊精裝本的書
我往上伸,手搆到其中一本
我翻開它
但我看不懂裡面寫什麼

這一幕在我做過兩三次催眠
不同的催眠師

當我問到:
我這一輩子是要練習什麼呢?
這一幕就會重複出現

就算催眠師下指令
等我數到三,你翻開它
會看到裡面你理解的含義
我都會挫折無功而返

會不會哪一天
我又看到哪一本書
突然串起了我的答案?

謝謝 Vicky Leu 介紹這本書
拿起來不僅很輕
文字也很通暢

我記錄目前為止我喜歡的

不能不先提看到此時
提到的一個理論
應該也不是理論
是出自美國社工師寫的一本書
作者覺得不錯收錄在這裡

我舉一個例子
希望能夠貼切表達

人們遇到事件
不太會立刻能辨認「核心情緒」
我們會用自以為理性
發展出來的「防衛機制」
去「抑制情緒」
目的是讓我們不去感受情緒

你可以理解為

有一件事其實是你受傷了

表現在外會是
你會很努力分析
那件事是什麼狀況下
跟對方發生衝突

但事後你可能描述給別人聽時
會翻白眼用嘲諷的標籤
形容那個對手

聽者會感受到你
表現出來的情緒
像是生氣

但也許你再事後回想
其實是對方刺中了你的弱處
核心情緒是恐懼

這樣的現象在書裡
叫做情緒變化三角

然後作者在自序文裡
有一段話我很喜歡

「 情緒是種能量,只要讓他像浪潮撲來,一般流過經過感受過,就得以繼續在人生這大海中安然航行。

情緒是生命最美的禮物,是賦予每個人生活意義與價值感最重要的養分。」

還有這一段話:

「復原需要的是緩慢緩慢,是復原過程中的枴杖與支撐護具,讓內心那些破碎的部分可以好好地被支撐著,然後慢慢的成長編織回來。」

作者說
如果腳斷了
沒有人會催促他
快點丟掉拐杖,快跑起來
但心裡看不見的傷
卻被這社會讚頌
快速跌倒立刻爬起

連我們自己都不允許
能夠好好地照顧自己
讓傷口徹底清創
再好好地慢慢復原

書裏列舉好多防衛機制

我猜,
忙碌是最被人們熟悉的
當創傷事件乍到
防衛機制是讓我們保護自己
只是別忘了有能量時
還是要去看看自己的情緒

如同前面說的
幼稚園小朋友用力喊叫老師


在書裏舉了很多被情緒勒索的孩子
長大後都無法進入伴侶關係
或者被權勢霸凌或性侵的案主
施暴的對象
就是無法負責自己情緒的「大人」

如果我們能夠分清楚
這個情緒是誰的責任
就比較能夠劃清情緒界線

在不對的狀態下
我們也能夠看清對方的狀態
而讓情緒風暴過去
不隨之入局而受傷

萬一我們已經受了傷
作者建議是鼓勵當事者說出來
找對值得信任的對象
這對象能夠同理並且不評斷
不會因為這些事件
貶低你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
他陪伴你
重回那個場景
見證你的痛苦

請格外珍惜這些時光與空間

傾聽及陪伴非常非常秏神
這點,我是清楚的

那,為什麼一定要說出來
或是辨識出來呢?
書裏有好幾個
已經是五六十歲
卻深深卡在學生時期
甚至是孩童時期的傷痛裡
以為記憶封存
不要去感受就會過去
不會過去的

我個人簡單歸納
會有兩種狀態
一個,你會在沒準備時
那個傷痛會跳出來猛咬你一口
另一種
你會對些微的類同
都會杯弓蛇影,恐懼再起

我們有時候在人際互動裡
你可能聽過
有人會說某個朋友很難相處
處處地雷,動不動就玻璃心滿地
這很可能就是
那個記憶看似結痂
其實在裡面化膿了

那個心裡的自己
好小好小沒有長大阿

讓自己沉默
這策略很糟
會滋養你的那些事件
帶來的情緒感受
然後好似歸檔
其實在你心裡
活躍非常

所以呢?

脆弱吧
願意讓自己受傷的能力
裡面是真正的勇敢阿

關於哀傷這情緒
我節錄作者原文:

「哀傷無法被治癒,只能繼續被攜帶,在你的生命中,哀傷不需要克服。…失落與悲傷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能期待著他,繼續在生命中前進。」

另外,我不熟悉的是
作者在不重要的角落

提到這段:
「互相比較和把人踩下去,都是防衛機制,讓我們不需要去感受底下的核心情緒羞愧。」

而我沒記錯的話
在那個能量表裏
羞愧是最低的能量

既然如此我們要格外小心
提醒自己無意識有這行為出現時
趕緊觀照自己
是有什麼,觸動了防衛機制

相信我
當你真的辨認出來
你真的就往復原療癒的方向移動

讓我們盡量往高能量的情緒前進
讓情緒真正成為你生命的導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