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女二,很好看的得獎作品


這本是第23屆台北文學獎
年金大獎首獎作品
完全撐得起這樣的殊榮

以一個老是飾演第二女主角的黃澄
她的前半生經歷為題材
我們跟著試鏡
跟著體會這圈子裡生存的艱難

她的生命裡缺席的父親
是由大她12歲的姐姐
撐起主要照顧者
姐姐如父也如母的人生

我這局外人閱讀者
一起經歷純如初戀的陽光男孩
一起經歷遠赴他鄉琢磨表演的心路歷程
也一起承接了姐姐意外的哀悼

在書末家族排列的家庭狀態
帶出了黃澄本身沒有說出的複雜情緒

裡面有很多相當動人的描寫場景
我們閱讀著這作品
作者彷彿也如「導演」
左右了人物的喜悲

我沒有像看電影會先偷窺結局
也沒有去看書評等待翻到經典段落
但我去爬文作者的生平
以及她的照片

我應該在果陀劇場看過她的表演
果然被人們記得的常常是女一
幸好,我們在我們的人生裡
永遠都會是唯一

類似半自傳,作者是演藝圈
讓我想起金融圈的銀光盔甲
和張孝威

我從下午看到剛剛,
我沒想到450頁的類自傳小說
竟然會讓我進度如此緩慢

最迷人的地方應該是滿滿的觸動
卻說不出個什麼含金量高的知識點
但如果你看過
就會與我無言卻能相視而笑的意會

同樣厚度的商業書
大概只需要1/3的時間
可能這就是文學作品迷人之處吧

簡單致富


這本書作者寫一堆信
是要寫給他女兒關於金錢
但他女兒還不懂
因此成立部落格
後來發展成集結出書

他個人悲慘在911失業
所以理解窮的滋味
因此才有「X,我不幹了」
預備金帳戶由來
闕又上認為,最困難就是第一桶金
沒有300萬台幣,無法發揮投資威力

簡單來說,作者概念結論:

退休資產配置

75%全球股市+25%全球債

房子不是好債

他認為所有的錢都該100%投入股市
不要讓負債拖累你的資產累積期

遠離投資顧問
1%顧問費,其實非常昂貴

別信平均成本法

77%機率股市都是上漲
你只是讓你持有的單位成本變高罷了
除非你態度是股市會下跌
既然長期會下跌
那還投資股票市場幹嘛

同理可證,如果有一大筆錢進來呢
趕緊全部投入股市
你要對抗是你的心理
從來都不是漲跌

股市是績效最好的長時間投資類別

絕無例外
儘管股災不斷
而你這一生
還會繼續看到這件事發生
所以不要被報紙標題或金融騙子嚇到

動態提領

4%提領率,可以96%維持30年
並且會讓你留下巨額遺產
如果你要留給子孫另當別論

我喜歡這段話
「對我來說,追求財務自由的目的,從來就與退休無關。它關乎於多重選擇。關乎能夠說出不,及所能提供的自由。」

財務自由,重點不在財富
在你可以選擇生命的時間
花在哪裡,是自由的感受
因此會有那本書
把錢在死前花光

重點在自由,所以可以去體驗
而不是只有累積數字的快感
ㄜ,我應該說是安全感
才比較高大上些

這本書
很大篇幅談美國人的退休帳戶
以及稅負疑難
畢竟人家是美國人嘛
另外他非常強烈建議先鋒是唯一選擇
並且強調絕無業配

這本書文字跟其他相同類型來說
文字易讀性較拗口
可能譯者較擅長文學類
作品很多,但這類是少數

依附理論的落地,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


前陣子我看完依附理論
創始人初步曲
但我沒有明確的架構
而「失落」與「焦慮分離」
還排在後面

但我看了這本書
我卻找到很珍貴的概念結構
她提出的模型,我閱讀完覺得
無論何種形式的伴侶關係
都可以運用在日常

作者是一名多重關係諮商師
具有多年的多重伴侶諮商經驗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她認為心理學界的依附理論
可以帶給我們重要
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框架
能協助我們理解人類與他人
建立安全關係的生物與心理的必要性

但真實的伴侶關係樣貌多元
卻沒有辦法跨領域用在
非單偶關係的伴侶身上
因此動筆寫下這書
多元樣貌可見附照

這本書描述依附理論和創傷
然後探討主流文獻較少被討論
幾個依附面向,並且檢視
焦慮依附和迴避依附的不同面向
最後作者以HEARTS六個方法
提出可執行的行動。

在幼兒時期的親子依附關係
具有4個基本特徵
保持靠近,分離沮喪,避風港,安全堡壘
等心理需求
這部分確實會延伸發展到
長大之後的各類關係中

我們的父母也是當了父母
才學習如何當父母
因此如果發現自己不是安全依附類型
我們還是可以透過
建立良好的互動經驗
發展出健康的成人安全依附關係

我記得我跟我的好幾位會談者說
你必須要練習自我覺察喔
因為我不會一直在你身邊
有時,我會突然感到一陣冷意飄過
我趕緊補上:我不會隨便丟下你

是的,我們也是一種更超越關係的關係
我們可以重塑良好的經驗
把這力量帶回會談者真實世界裡

前幾天,朋友跟我聊到羞辱創傷
這可能是華人家庭教養文化影響
我在這書裏看到一段話:

「學者布芮尼布朗指出,內疚感與羞恥感,最大的差別在於,內疚感是我犯了個錯,這個觀點是有益,具有激勵效果,但羞恥感是:我本身是個錯誤。這種觀點破壞力強大,可能讓人一蹶不振。」

的確很多人,靠憤怒或恨而茁壯
只是忘了這生存策略,是該丟棄了
若累積足夠的安全感依附的關係裡
他就會療癒了兒時的自己

接下來,我們來看這作者的貢獻
她提出的模型

Here: 在場與陪伴
 一行禪師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
我們能夠布施給別人
最大的禮物就是我們的存在
行動最簡單的就是與伴侶專心相處

Express delight:喜歡的表達
讓伴侶感受到自己的獨特
被對方喜歡,感到自己獨特而唯一
日常活動是要經常表達感謝

Attunement:情緒的同步與調和
依附連結是情緒的
讓彼此感到安全的核心。
日常活動是用心聆聽
當然性愛是最直接的方式

Rituals and Routines:儀式與規律
規律會讓我們依附系統感到放鬆
變化通常可以預期
在伴侶分離或重聚時
創造一些儀式和例行的事很重要
日常活動是遇到負向事件,一起哀悼

Turning Towards after Conflict:
面對與修復衝突
關係是持續不斷在和諧與爭執之中
幸福的伴侶與怨偶之間
最大的差異不在於會不會吵架
而在於吵架之後
他們可以多快修復關係和好如初
日常活動是冷戰要離開現場時
要說再見需要冷靜一下才離開
還有,尊重自己和對方

Secure Attachment with Self
自我的安全依附

童年時期沒有安全依附的人
在成人關係中依然存在
嚴重的不安全感
儘管如此,還是可能發展出
成人習得的安全依附

這部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部分
也讓我找回了我的「名字」

陪伴會談者講述
過往未曾說出口的故事
重新感受過去沒感受到的情緒
並且重新把愛
注入到過往缺乏愛的事情上

如果夠有安全感的狀態下
有勇氣描述過去的痛苦經歷
並一起穿越重新詮釋

會談者自己會有新的意義出現
我不必做什麼神奇的事
他就能夠有力量療癒

多棒的一本書
竟然是在這麼稀有的主題下
也提醒自己,多數不是正常
每一個稀少都是正常

寫完這本心得,我爆餓
但多巴胺很多
雖然才260頁的理論書
但我閱讀了很久

覺醒的人,踏上心靈幽徑前五章


我們熟悉的正念
在心理學界,是從1960年代開始
稱為「超個人心理學」
以理性的剖析人類個體差異
提升到超越自我的高度

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是將東方的智慧與禪修方法
結合西方的現代心理學理論與實務
禪修的方法運用到心理治療之中

書中花了前面三章
談到冥想、靜坐與慈心觀的操作方式
甚至還有我最愛的經行

我暫時以心智去理解這本書
心智的本質就是思考區分計畫
但靈性修行是要去除心智
用心來靠近她

但我還在這路上
暫時去理解指月的手指
期盼能夠在死前看到月亮
如果不行,下輩子再來也行

剛接觸靈性修行
人們趨樂避苦的習性
會希望跳過悲傷和創傷
最好能夠跳入
充滿神聖恩典的靈性領域
透過強烈的專注和狂熱帶來狂喜

作者老師阿姜查說:
如果沒有哭過幾次
禪修就還沒有真正開始

當頭棒喝!

覺醒到達智慧彼岸
書中提到西藏上師卡盧仁波切

「你活在錯覺和事物的表象中
有一種你不知道的實相
當你了解他時
就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
而當你什麼也不是的時候
你就是一切如此而已。」

如我經年抄的心經,空性

四念住,我很喜歡作者這樣說

佛陀談到在生活的四個基本面向
培養覺察力,稱為四種覺察的基礎

身體和感官的覺察
心和感受的覺察
心智和思想的覺察
管理生命的原則的覺察

梵文稱為宇宙的定律

所以靈性修行的道路上
不是你想像中的極樂狂喜意象
倒像是去發覺你在深處的創傷

包括來自過去的悲傷
未實現的渴望
一生累積的哀痛

如果我們若要以愛和智慧
具體實現靈性生活
這種療癒是必要的
才能達到真正的成熟

這本書很舊,我太晚遇見他
我此時感到,視力的為難
字體大小,比一般書再小一號

在昏黃的紙上,我好像在做視力測驗

我在想如果我更年輕一點遇到她
那時候,我會如現在珍視這些文字嗎?
看來,都是最好的時間與安排阿!
如同死前把錢花光寫到一個觀念
不要在你孩子老了,才給他一筆錢

但是靈性的修行需要因緣
那位藏傳佛教的出家朋友
告訴我烏龜在大海中
遇到一塊木板,剛好有一個洞
烏龜才能浮上陸地的機緣難得

一生中的一天,齊邦媛


這本是日記傳體
在她最後餘生
感謝簡媜,陪她一起完成巨流河

日記裡出現很多的人名,我只認得這些
顏元叔、錢穆夫人,席慕蓉,王德威,王永慶…

她在養生村不稱家,稱書房
看的出來,她很感恩王永慶
這書房,給予她一段獨立的思考時光
完成了自傳,梳理了一生

日記裡,我看到每年過年
她很感恩自己還活著
她父母都是心肌梗塞猝逝
因此跟時間賽跑一樣
跟巨流河定稿賽跑

看到她常常往返麗水街36年的家
回憶三個兒子成長的家
以及去金石堂買英文雜誌
帶回山村的書房閱讀
甚至還重讀巨冊
我實在敬佩不已

可能我這陣子感受到視力的衰弱
竟羨慕起她的眼力
終於到了這書篇末
而她也完成了這趟驚奇的旅程
為台灣英文文學貢獻了不朽的篇章

感恩!

註,我跟我的助理討論齊邦媛
發現她生日是0219水瓶座

生存十二法則



這本書每一條法則
都非常有趣
這裡就先以最後一條來說
路上遇到貓,記得摸一摸

作者真的很幽默
他說先談他的狗
因為人類有社會性也有反社會性
喜歡自己小組成員,而討厭其他組
因此合作與競爭是這社會進步的動力

結果話題一轉來到他的小女兒身上
簡而言之罹患自體免疫疾病
兒童多關節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所以歷經髖關節置換還有踝關節手術
但卻拿到了重型機車駕照
原因是自由比失去行動能力更重要

在這災難當前
作者用一個古老的猶太故事鋪展
類似禪宗公案,是從一個提問開始
如果有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存有
這樣的存有缺少了什麼?

答案是侷限

如果你擁有一切能去任何地方
那麼你就再也沒有地方可以去了
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追求
所有可能存在的東西都已經存在
所以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已經發生

因為這個緣故,上帝才創造了人類。

這個觀念讓作者面對
令人恐懼的存有脆弱性

另外則是當面前災難戰爭來襲
你要保存能量,面對大大小小的戰役
因為日常的艱難不會因此而放過你

所以,以下原文

「允許每天騰出一些時間
討論與思考這個疾病或其他危機
以及應該怎麼應對處理

除了這段時間之外
都不要去討論或想這些事
如果不限縮這些事情的影響
你會精疲力盡
也會惡性循環摧毀一切。」

他還提到聖經裡說:
馬太福音第六章第34節
一天的難處一天就夠了
看似不要管明天
但就完整脈絡來說
一旦你對準天堂
便能專心致志於當下
這比較貼近這段話
原屬的山上寶訓原意

是的,這樣的神來一筆
在十一章裡,作者描述神話故事
本從女權轉移到父權
然後現在沿用是阿波羅時期
討論共產主義以及蘇聯仇富
到索忍尼辛的倡議

最後收尾在歷經十數年的疼痛與手術
遇到神奇的物理復健師
讓錯位的骨頭滑回原位
他女兒米凱拉
第一次在醫療人員面前掉下淚
而現在還生了一個寶寶
以她外祖母命名

至於為何要摸一摸貓呢?
因為作者帶著希可狗兒散步時
會遇到以五大人格測驗低神經質的貓
貓熱切的跟希可做朋友玩耍
所以有了這最後一章的章名

從我歸還再借閱
終於看完全書

我看見一個心理學家
以他敏銳又具有人文關懷的態度
旁徵博引有趣的知識
從天文到地理
甚至第一章教你挺直胸膛
是從龍蝦彼此打鬥斷螯說起

讓我們一起感受
在有侷限的脆弱存有的這世界
我們無須祈求苦難減少
只是帶著樂觀的心
去享受唯一獨一無二的單程旅程

最後
我為了看看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看到克里斯這個驚悚故事
看到網路心得,把這本書歸類為心靈雞湯文,我不太贊同這看法
各章內容豐富
絕對不是如章名的望文生義

我覺得像是一個學者
講故事給你聽
然後順便把各心理學家的觀點
引述插入各環節

是一本
聽了一個很會說故事的心理學家
跟你說說,他到現在的人生體會

是一本心理學界
類似像金融圈的
窮查理的普通知識
那本書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你看見自己了嗎?


這本非常紅,我覺得裡面步驟跟表格
很吸引人是原因之一
另外就是將辨認情緒的步驟
說的很有流程感
不愧是嚴謹的心理學聖地

作者是德國心理學家
看得出譯者「不言」很努力的痕跡
不過偶爾還是讓我迷路
在閱讀順暢度上
有些吃力

前面是四個故事,舉例其中
一對夫妻,看似因生活細瑣吵架

背景是老婆為了老公職涯發展而搬遷
某些情緒是嫉妒老公有工作成就
老婆更深的需求是想要生孩子
因此屈就於兼職工作
但彼此都覺得困頓無力

因而展開讀者的找尋蚊子之旅
蚊子指的是看似芝麻小事
但能掀起情緒大波
用這個當指引
找到自己需求與認同的那隻大象

書裏有七種典型大象
你可以自己摸象比對看看

我擔心失去庇護;我不受尊重;我無法劃定自己的界線;我不受重視和尊重;我不是其中的一份;我總是要讓步;以及沒有人幫我。

用上面舉的老婆,她的大象輪廓是

蚊子:老公隨處亂丟的襪子
引發激動情緒:覺得自己不是女傭
受傷點:覺得自己不被重視
行為模式:出現一邊嘮叨這些小事
心裡自我形象:是我不重要
看待他人:每一個人都很忙,沒空理我
對應生命經歷:
缺乏關愛跟無法劃出界線
所以自我保護程式:變成了
我必須將個人需求放在第二位

信念的形塑來自基模
因此當遇到情境不符合需求時
我們慣常以基模來詮釋這事件
為了不受傷就形塑成防衛機制
書裏原文是:自我保護程式

基模意指,我用我的話來說
主體看待自己認知的自己
與外在環境的總和

從有個體自主性意識開始
與照顧者互動經驗中
建立初始印象,與他人互動的行為指引

比如,自己需要好成績
才能證明自己有用
得到父母的稱讚
因此轉移相同概念至成人時期
必須在職場成就卓越
才能有存在的必要性,之類

或者,我們也會看到
提早獨立的小孩
會覺得向他人求助是弱者行為
因此看到他人依賴的行為
會解讀為不勞而獲,等等

所以作者花了很大篇幅
引導讀者找出基模下
更深層的需求,有

穩固的人際關係;重視和尊重;平等對待和公平;情欲和性欲;安全感;好奇以及自主

這些需求,書裏都有表格讓你自評
我覺得這些提問,相當漂亮而值得實作
也是我覺得本書的重大貢獻

比如在「平等對待和公平」這表格裡

我的需求就和其他人一樣被看重
我在家裡有細心公平的典範
我可以放鬆地放棄某些東西
我不必忍受不公平的懲罰

在找大象這件事
舉我個人前幾天的思緒路徑

為什麼被帶領者誤解我在分析主角
除了被誤解
還有對帶領者感受同理能力動搖信心
但帶領者是我謹慎選擇而來的

感到自己格格不入的情緒
引發我的孤獨感
自我保護程式啟動
以旁觀者角色跟團體拉遠一點距離
自我調節為
以自己是顯示者能量場封閉的原因
替帶領者開脫
好讓自己願意繼續接下來的兩堂課程

信念強化成
果然,閱讀書籍對我的好奇心
及知識的渴求,是最佳途徑

書最尾有一個四方格
我怎麼做都串不起來
不知道是哪裡出了遺落

文字迷路類舉:
書裏原文
自劃界線相違背?
是無法畫出界線,
還是畫出界線感到罪惡?

他者形象?
看待他人?還是他在他人眼中?

不過這本真的非常值得閱讀
從不舒服的情緒裡
找到自己深層的需求
咦?這不就是我跟我的會談者
會談的歷程嗎?

我最常提醒一句話
珍惜你的不舒服
珍惜你的負面情緒來臨
它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畫出真實的本來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