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當教授變成學生

美國大學新鮮人的處境。

這位人類學教授,當了一整學年大學新生,也是她目前為止最貴的田野調查。

引述逐字稿最多的是,國際學生身分的個人感受,無論哪一個國家,共同對美國白人學生的冷漠與疏離感到困惑。一方面感受到打入社交圈子的困難,另一方面訝異美國文化崇尚的個人主義與獨立性。

中間很細節描述,一個新鮮人要如何在眾多選項中做出選擇。從選課時間的安排,到在校園內移動,能準時出現在下一堂課教室裡。所以寢室外的留言板,看到最多的留言都是互相留下訊息,關於接送與搭便車。

有趣的是大學生活,並沒有擴展交際圈的功能。作者長期觀察他們的交際圈,發現大家都是在入學前就認識的人延續下來,另外就是太多的選項,就算是同一班選的主修不同,也會因選課時間不同,社團活動不同,打工時間不同,彼此真的結伴同行,連吃個飯的時間都很難湊上。

學生為了維持原本生活品質,加上同時開始承擔起學費與生活費,因此打工生活,佔據一半以上的清醒時間,所以不得不找尋「途徑」,選擇容易過關的營養學分,或是剛好可以填滿,選課地圖上的缺角學分,這部分解惑了作者課堂上,總會出現一群,她從沒想過的學生來選人類學。

在書尾,她提到還在觀察研究身份期間,卻做了身份揭露的兩件事讓我很感動,也解答了我對人類學隱瞞教授身份的研究倫理疑惑。

一位是因為法文課彼此成為學伴,有很多共同溫習的私人交誼的雷伊,他苦惱獎助學金,尚缺一位了解他個人特質的教授推薦信,作者深思熟慮後揭露身份。

另一位是作者已經結束研究,在校園巧遇的學伴,她們曾共同完成作業因此有私人交誼,學伴問她準備去哪?她說去教書,學伴驚訝表露她被騙了的感受,讓作者慎重解釋完後,也定調出本書的揭露界線。

除了國際學生群,有明確簽署同意書,書中所揭露的屬個人感受外,其他以群體的特徵描述完成此書。

書中大學生真實生活樣貌,是兼顧學業與打工的狀態,對學習勢必壓縮時間,其間學生也必須追上各學科教授,以各自的教學風格與進度,在夾縫中取得平衡的大學生活感到真不容易,也突然對自己過往,自以為嚴以律己的教學風格,感到需要反省與懺悔。

#沒完全學會你教的真的會讓對方生命有遺憾嗎
#過多的教學規範課前補充是彰顯你的認真還只是擾民呢
#如果只是幾天的交會讓對方感到你的溫暖或開啟好奇其他交給老天爺如何
#練習同理學習者的限制或障礙
#當教授變成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