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中山校友讀書會
這本書不是我主動借來的,起先主辦人指定我為主持人及前兩章導讀人,我很多「黑人問號」,原因是我沒有做過這件事,頂多就是一個書蟲罷了,不過自從我跟自己說要實做「臣服實驗」這書的啟發,對於我沒設想到的事情,跳脫小我的喜惡選擇嘗試看看自己可以走到哪裡,因此主辦人一提出邀請,我就接受了,也幸好在昨天順利完成。(說到這,突然發現這本書我竟然還沒動筆,暈!)
這本書作者是認知心理學家,好奇思考能力如何能影響做出好的決策,而開啟了研究之旅。他從文獻、書籍最後選擇了次級資料,將120個重大案例耙梳,歸納為五個策略,但又發現彼此互斥,最後加入一個變數「新的錨定或是突破框架」,終於三路徑理論架構完成。
裡面的百分比是佔總案例的比例,好奇最少而連結最多。書裡在這5個策略裡汗牛充棟充斥了相當多的案例,每一個案例都經典有名,閱讀起來興味盎然,但要導讀這一連串的故事卻是災難一場。比如貝爾小姐發現儀器上每1.339秒出現的訊號,讓她的指導教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這巧合發現了脈衝星,只是她不在獲獎名單上,成為了物理界的一則軼事。
創造性絕境案例都很可怕,原因是作者研究的對象是消防隊員,他們是如何做出死裡逃生的好決策,在一場經典的大火裡,隊長急中生智,不知哪來的「洞見」,竟然自己放了一把火,這個舉動成為了之後消防隊員必會的標準求生技能,稱為「救生火」。矛盾是我們比較熟知的次貸風暴,每個人都可以買的起超高價的房子,銀行核貸標準寬鬆,終於這有趣的金融遊戲,徹底破滅。好奇這個感覺很簡單,彷彿大家都有好奇心,如果真如此,滿街都是學者了,哈!書中舉的是人類最早的抗生素盤尼西林,源自於葡萄球菌培養皿中美麗的錯誤,不該出現的窗外掉進來的污染源,成為殺菌的最佳利器。一般實驗者只會丟掉這不該出現的失敗作品,在關鍵的一念之間,除了好奇怎會失敗外,更進一步去究其原因是發生後會怎樣。連結是大家比較容易做到的,搭著巨人的肩膀我們在學術上突破那艱難的一小步,或者他人的創意跨界運用,算是比較容易的路徑。
這五項策略看起來字面都不難,但珍貴的是,在眾多的因素裡,學者去蕪存菁地告訴我們,改變看待世界的角度,培養思考能力,運用這幾項是最有希望成功的。
放到商業環境裡,也可以反思破壞洞見的現象是什麼?如何在追求完美不犯錯的體制裡,保有創新的試錯動機,是天平的兩端,除了標準作業流程外,組織成員裡,如果真的有那麼一點好奇或是連結的視野,來看待日常作業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或許帶來創新的「洞見」就真的是組織之福了!但我想前提是,老闆閉上嘴!會不會這比組織發現洞見,是更困難的一件事呢?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