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如何做簡報?


最近電腦資料大整理,順便回顧職場歷史,翻到一篇當時可能是放在UDN的部落格的草稿,標題叫「簡報這件事」,我還擔心是我收集來的資料,但這口吻就是我阿!哈哈哈!


簡報這件事,只要你是上班族就是免不了得學會的一套把戲。
偏,面對眾人說話本身就是件懸疑的事。

既然動用到眾人乖乖坐在底下,花個數十分鐘聽你講話,想必應該是件比芝麻大一點的事才對。

現在重點來了,簡報的主題是啥;簡報主題有多少時間;對象是誰;想要達成的目的有哪些;簡報的器材有哪些可以運用,全都是要事先規劃好的。不過,我認為簡報是否出色與成功,關係於個人的腦袋是否夠清楚

因為在通則下的簡報過程,只要有備應該不至於死在台上,但是面對突發狀況或是簡報對象提問的精采時刻,有顆邏輯清楚的腦袋,可以讓你在這場戰役中脫穎而出全身而退!坊間上已經有太多授課關於簡報技巧,所以我們不談普遍的通則,我們來焦點在「地雷區」。只要避開這些地雷區,至少這場簡報也有70分的成績嚕。

目前講師氾濫,因此有些技巧似乎變成金律,但實際操演起來卻可笑極了。
我們從頭檢閱看一開場千萬不要:

這是怎樣?我們浪費寶貴時間就是來聽一場,簡報者自己都沒把握的簡報?不管你是身體不舒服還是天大的狗屁理由,盡量將這個現象轉成正面方向的解釋方式。
如:這幾天向來身體不錯竟然在昨天發高燒,可見今天這場簡報對我意義重大,因為天將降大任於我也…………

:昨晚一直跟自己說今天這場簡報定要全力完成,今早卻發現聲音啞了,不過這反而有一個好處,就是大家會擔心聽不清楚而更張大耳朵看著我…..

千萬不要大聲喊早安午安之類的問候語:
這件事是我個人感覺,每一次我看到很多知名講師這麼做,我心裡忍不住OS:現在是救國團團康活動時間嗎?而且你期望底下也如你一樣的大聲回應,簡直是險招之最。

千萬不要一上場就說笑

因為一開始大家還沒有跟你建立默契跟情感,還無法馬上抓到你鋪陳的笑點,因此要謹慎為之。不過若是跟主題相關的小故事,或是與自身有關係的自我解嘲的笑話,倒是可以姑且一試。

在使用PPT投影片時要小

不要一堆表格與數:真要佐證寧可印成紙本發送給大家,不要期望每個人都是遠視對數字又特敏銳。不要密密麻麻的:每張PPT最多4行重點。簡報是投影片重要,千萬不要喧賓奪主才是。

在回答提問

態度要平和,不要敵對但也要不卑不亢。若是超出範圍或沒有把握正確回答,寧可事後補齊資料,也不要為表示自己學識淵博而胡謅。


最後的結尾可以總結簡報內容,或是說一個動人的小故事當做下台前的準備。更棒的方法是,啟動聽眾的下一個行動,讓你的簡報對他們有益處,而且可以開始嘗試行動。
總之這檔事越練習越靈光,哪天面對的聽眾背景越不同,或自己體能狀況再不濟都能維持一致水準的話,你就是簡報高手了!

Briefing small things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書摘」重量級的作者歷經癌症後的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以破壞式創新理論聞名的克里斯汀生,看到許多哈佛商學院的同學向命運一點一滴地妥協:接受不喜歡的工作、犧牲家庭生活,甚至做出有違倫理的決定。為什麼?他們原本才智過人、為人正派、目標遠大,他們的人生究竟哪裡出了差錯?

作者經歷了癌症的煎熬考驗,這本書將傑出的企業理論套用於生命的課題,這三個問題是:

◎如何才能樂在工作?
◎如何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
◎做選擇時,如何秉持誠正的原則?

這是本透過管理理論和實戰經驗引導思考的好書 不只是一本勵志書 告訴讀者如何改善自己的人生提供寶貴的工具讓人自行設定有意義的人生旅程。作者說:「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讓你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不要隨波逐流,以免漸漸遠離原則和理想,最後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本書分為三部曲,第一部:發現生涯之樂,第二章節是圓滿的人際關係以及第三部遠離監獄。

好的理論不會只應用在一些公司會一些人身上,好的理論應該適用於各種情況,可以解釋什麼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並告訴你為什麼。我們利用理論不斷思考問題,就可以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並與其他的方式得到的答案做比較,這樣的思考方式對解決問題才會有幫助。你不一定要結好幾次婚,才知道如何當個好丈夫和好妻子,你也不必等最小的孩子長大成人,才知道如何做個好父母,這就是理論的價值。那我們如何利用理論找到人生的快樂呢?

首先,職涯的選擇是第一個遇到的選擇,只有相信你做的是偉大的工作,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滿足,才能保有熱情。我們用以下的策略,讓我們能夠愛上工作並樂在其中。策略就是我想要達成的目標以及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考慮 種種因素決定輕重緩其在計劃與機會之間取得平衡和資源的分配這是個不斷持續的過程 在這六開始成形也會學到新的東西一件新的問題與挑戰然後是你得到回饋就這樣子循環下去掌握這樣子的過程就很大的機會能夠成功也能夠找到真正的愛的工作其實沒人當上太空人也了無遺憾。

工作的熱情來自於好的動機,動機是指一個人做一件事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有人說,工作最重要的誘因就是給多少錢做多少事,因此將經理人的利益和股東的利益相連結,公司股價上升,經理人也能獲得較高的酬勞,這樣子大家都高興。可是在非營利組織他們所得甚少,他們卻仍然覺得相當有趣及熱情,這些人不是為錢工作,那他們的工作動機是什麼呢?作者觀察到小朋友們興致勃勃的想要蓋個迷你小屋,可以們玩扮家家酒,從挑選木頭到蹲在地板上釘釘子。但小屋落成之後卻很少看到孩子進去玩。他們動機不在擁有這間小屋,而是建造的過程中滿足於來自於自己的貢獻。我們常以為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其實重要的是過程而非抵達終點,成就感來自於學到東西的感覺,或成為團隊中的要角,這些都能夠激發出真正的動機。

追逐金錢頂多只能緩和工作的挫折感,社會中很多傑出的人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必須持續不斷的找尋有意義的機會,讓你得以學到新的東西以及肩負更多的責任。

如果有10家錄取機會在你面前,該決定採取哪一個呢?理論上來說你不必經醫學院接受多年的醫學訓練之後,才明白你並不想當醫生,但是你要如何知道什麼是最佳選擇。可以利用一種叫做「發現導向計畫」 的思考過程,簡單來說,如果要行得通你必須證明些什麼。聽起來很簡單,可是很多公司在追求新機會的時候,很少想過這個問題,如果你要新的提案能夠通過一定會在假設的數字加以美化,做了很多沒有驗證的假設,不這麼做主管階層不會放行。 所以這時候,要求專案小組提出一張清單,列出最初與預測根據的假設,然後問小組成員如果要達到提案上寫的數字,必須證明哪些假設為真。依照重要性不確定性列出這些假設。這樣的檢驗方法就可以破除數字的魔咒,也可以運用在接受一項工作之前。

必須問自己如果要做得愉快,哪些角色必須證明是真的,你接受這份動機是出自內在,還是有外在因素?為什麼你認為自己可以勝任愉快?你有什麼樣的證據?

最後作者提醒讀者: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慶賀成功,殊不知道失敗也是可喜可賀,因為你瞄的是高遠的目標,失敗其實是你努力過的痕跡。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除了在職涯路徑順利外,別忘了把資源分配在你人生其它重要的項目上,並且做個堅守原則的人,讓我們每一次的決定都不後悔。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





不做第一,只做唯一






企業就像一台利潤機器,每個員工都只是上面的一個零件,每個零件的位置作用及功能,都是被設計好的,企業對你的終極期望,也就是做好最需要的事情。在職場上如果你不是老闆,那麼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工作」,而是將自己變得不可替代,這是你存在於組織之內獲得提升和較高薪水的唯一基礎。

感嘆懷才不遇的人,不知道何時才會醒悟:有能力就要表現出來,有本事就要發揮!不吭聲、不動作誰會知道你這匹千里馬,是從馬群中挑選出來的呢?所以千萬不要把你淹沒在人群中,或是躲在被人遺忘的角落裡。 因此不做第一,只做唯,是編者認為是最具魅力的職場特質,也是本書的書名由來。

這本書沒有自序也沒有推薦序,是由顏宏駿先生編輯而成,查了網路書店有些錯值為「作者」,但這本書還是有其可讀性,我將特別的部分綜合整理成三點:

本書分為四個架構:公司要的是價值而不是眼中釘、第二章節是不要幻想那些似是而非的安全、第三章是可利用的才能被錄取,最後一個章節是才幹並不能通吃一切

第一件事:人們被教導要謙虛,因此不擅長表現自己,是很多人的共同點,甚至在職場上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們總是希望等著伯樂,從遠方來發現我們、提把我們,只可惜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見。不是所有的領導人上司都獨具慧眼,把機會拱手送上。一切都必須要靠自己主動爭取,天上掉下餡餅也要主動去撿是一樣的道理,而且,還必須搶先別人一步!絕大多數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人生的第一步是必須學會醒目,亮出自己,為自己創造機會,這觀念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已經決定了你的成功與否。

第二件事:不管是什麼樣的心情所致,你想要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討好每一個人,這件事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在做人方面,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認為顧到了別人,別人根本不領情,就像父子騎驢這故事一樣。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職場或社交圈的人常犯的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進,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一定會關係更融洽,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人性是不能夠一昧的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裡就會失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為了維繫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如果想取悅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不妨適當的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彼此才能自由地暢快呼吸,給心靈一個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彼此。


第三件事:在工作上難免會遇到麻煩,那我們要怎麼樣增加戰勝危機和增加魅力的機會呢?有六個步驟:

1.冷靜下來思考:在行動前花一兩個小時時間考慮,因為衝動的行為,可能會對你還有公司帶來更大的損失

2.問題澄清:這個危機到底怎麼了?是信譽的問題,還是財政的問題?還是有時候同時引起這兩個問題?

3.尋找有創造性的可供選擇的方案:什麼樣的方案是可以公開的?許多面臨危機的經理,在公開處理問題的時候,卻選擇了防礙行動的方案,反而增加了危機

4.作出選擇:危機要得到立刻解決,你必須在某個時候做出堅決的決定

5.另一個行動計畫:並付諸實行。如果你已經選擇了,那麼把走出困境必須採取的具體步驟,列舉出來。

6.估計後果:對付危機的計畫有效嗎?還是必須是是另外一個可供選擇的方案 ,如果第一個計劃失敗了,有沒有備案?

以上本書重點的三件事,希望能夠讓您在職場上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身價節節上漲,在老闆心中有更多的可利用價值,就讓我們都能夠:不做第一,只做唯一。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富人思維的「M型窮人的PRADA Ⅱ」






作者是經濟學碩士學歷的瑞奇曼,過度擴張負債總計超過一億三千萬,他重新檢視自己的經營理念和做法在不到三年就償還債務。他第一本書是:巴菲特在大海,你卻困在池塘,談白手起家的觀念,這本是續集,談小錢致富的觀念,他的座右銘是:好的觀念能讓你以小博大不好的觀念只會讓你因小失大。

本書揭示富人致富的關鍵,在全球經濟體系進入〔M型震盪〕的時代,是靠〔洞察力〕和〔習性〕致富的遊戲年代,當貨幣和物價呈現〔M型震盪〕,M型窮人仍習慣性地用〔儲蓄〕和〔節儉〕度日,犧牲了PRADA背後看不見的價值時,M型富人卻運用一大堆窮人的愚蠢,來讓自己的品味、資產、知識和良好習慣,長期穩健地增值。共有四大篇章:M型世界裡,鈔票都是氧化型資產、世界是平的,但財富的分佈是V字型的不景氣是M型富人的財神爺以及高物價及通膨時代的〔小錢致富〕策略

第一篇中提到,Do not do the first one only當在市場上一直賺不到錢,又搞不懂錢跑到哪裡去的時候,不要怪罪市場機制不良造成貧富不均,其實本身才是最大的問題。我們正在歷經一場經濟的革命,最可怕的是所有的M型窮人把當成永恆的價值,不明白一個人的身價不在於有多少錢,而在有多少財富。這裡的財富包含的信用卡、房地產、證券、基金利息等投資型,也有像人脈和信譽,這些是長期經營而來,都是財富倍增不可或缺的關鍵。

窮人善於儲蓄,但富人卻會衡量手中的錢,在別人眼中的價值。例如:冰塊本身 根本沒有味道可言,但在飲料裡面的冰塊,卻風味迷人,因此把錢存起來就好像冰在冷凍庫一樣,只有把它拿來做適當的投資,才能夠提升價值。窮人會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放棄,眼前的投資機會,因為不願承擔失敗或是風險,有錢人會花點時間,讓整座森林屬於自己,到時候一鳥在手不如成千上萬百隻鳥,在裡面定居,還會繁衍後代生生不息。

有錢人的印鈔法則:第一條隨時留意市場的資訊市場,第二法則呢是不要盲從資訊第三法則是別被慣性綁架。

第二篇裡作者提到幾個重要觀念:窮人看見的危機都是富人的時機,市場上的錢不會無故消失,有人在投資上受挫也必然會有人受惠。所以當錢在流失的時候,我們第一個要思考的是,這些錢到底流到哪裡去?不要輕易相信名嘴和數據,他們所陳述的都建構在財富分配是平均的,或是風水輪流轉,但我們都知道不是。
窮人害怕損失的心理,擔心做錯決定。有太多的大企業CEO和世界知名投資者所犯的錯誤決策,可是他們現在的狀況如何?想要有突出的表現,就要做一些以前沒有嘗試過的事 小的失手可以贏得更大的利潤,而大的損失可以知道不再走一條錯誤的路。

第三篇中一開始說,當我們打算小錢致富的時候,必須先設想 未來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富人是靠因果法則,他們總是自己先種下因,未來再採收豐碩的果實 ,就如同送禮這件事,他們不是因為對方曾經送禮,是因為我先送他禮物,未來他也會送禮物給我。窮人總是從別人身上得到了好處才送禮,富人是為了得到未來的好處而先送禮。在面對同樣一大筆金錢時, 負債的窮人會希望先把債還清,會把一部分的錢拿來犒賞自己,然後為自己成立一個買樂透的基金。富人不會執著在一定要看到錢,而是這筆錢怎麼樣能夠發揮最大效益,資產不只是鈔票而已像PRADA、古董、房地產甚至是一趟古文明古物之旅,背後的價值都比鈔票更高。

如果不希望未來還是過著和現在相似的人生,就不應該重複現在的理財方式,不要在迷信地把錢留在身上的傳統做法,這只會讓你的錢越變越多越來越沒有價值甚至連生活品質也消失了。價格是人的需求而決定,不是物品的本身。一張莎士比亞舞台劇的門票,對知識份子來說是有價值的,藍領階級的人撿到門票絕對不會把他和鈔票聯想在一起。

最後一篇裡作者提到,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提到一句,經濟市場上的精闢的見解:我們的晚餐並非出於肉商、釀酒師和麵包師傅的善心施捨,而是出於他們的自利心,我們從不向他們提到我們需要什麼,而是提醒他們在交易中能獲得哪些好處。個人通常只在意自身的經濟安全和自身的獲利,但也因為這樣的過程才是社會上的需求滿足,同時增進公共利益。如果真的要投資一定要懂得運用整體經濟的走勢,以及眾人集體需求和消費意識來賺錢,你生活中最常發生和出現的場景,必定是下一個投資策略有絕對的關聯。

看來先放棄儲蓄,認清物品對誰有利,培養獨立自主判斷能力甚至練習輕鬆看待損失,都是往富人思維的途徑邁進。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

古老卻有效的「吸引力法則」




這本書是在談存在於宇宙間的一項運作法則,就像地心引力和萬有引力的存在一樣,在牛頓發現將之形成理論之前,就已經存在億萬年了,只是我們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人們總無法活在當下,為什麼我們不去想未來比較好未來,卻總是把能量放在自己不要的事情,而去想去比較糟的下一秒?
「思想」是有能量的,能量會吸引能量,因此正面的能量,可以吸引正面的能量,當然負面能量也就吸引負面的能量,所以這本書讓讀者不只學會了一套用來吸引正面能量的實務做法外,同時也學會了一套學習如何「學習」的技巧。

作者是麥可Michael原先是在加拿大教授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是一種心理與行為改變的技巧 ,在1995年的時候他了吸引力法則這個主題,他開始懷疑,自己從未刻意吸引負面事物阿,但還是會有這些事情發生,於是初期他開始接觸一些身心靈的能量學問,開啟了吸引力法則的誕生。他的結論是應該給予簡單的教學模式,來讓人們理解這個法則才是,演變成本來每兩週的45人聚會討論,演變成透過空中的教學,第一年就吸引了15000人。

「吸引力法則」是創造生命中你想要事物的最佳工具。首先要知道,你要什麼?並且以正面的描述,自主性吸引是透過語言金錢」有人覺得是正面的,而有人會覺得是負面的,而「不要、不是、千萬別」,這些詞都會吸引來不想要的一些事物,就如同我說:不要想藍色,你一定會想到的第一個顏色就是藍色。所以我們要開始練習將:不要生氣、我沒有在怪誰、不要擔心、我沒有在評斷、千萬不要忘記、我絕對不要遲到了練習轉換成:真是出人意外、這麼湊巧、我剛好正在想這件事、我得來全不費工夫啦、我只是運氣好、這些事情是正好而已,來開始著手練習運用這個法則,除了語言之外,我們眼睛看到的也是吸引力法則運作的工具,因為人們會看見生命中所擁有的,或是你想要得到的,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在這看見的同時就發出了正面和負面的一樣的頻率,接下來吸引力法則,就會回應所發出的頻率而得到更多與頻率一致的東西。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我有阿,但為何事與願違呢?其實很多人的就是在這一點上沒有做好,因為「目標」一定要以正面的方式之外,更要要細節的描述,這目標的鮮活與細緻纖細,該怎麼做呢?可以以我們主觀經驗的要素,來建構當這個目標達到的時候,你會看到、聽到、感覺到什麼?跟著本書說的三步驟,釐清願望、專注自己的願望,與願望合一,來體會這個法則的運作方式。

第一步驟 釐清願望:說起來很容易,但大多數人都不是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但是他們卻很像知道自己不要什麼,這個步驟會讓我們知道什麼是「要」或者「不要」。

因為我們比較容易知道自己不想要的,可以用對照物來看出我們想要的,比如你可以想像你跟朋友在你的車子裡,你的朋友打開電台放了你最討厭的重金屬音樂,這時你開始感受到壓力,停了5秒鐘你心想,這是我的車子我可以不要聽這個電台嗎?就決定轉成自己最喜歡的輕音樂電台,這時候你馬上覺得開心又輕鬆許多。這個對照物就是讓我們更清楚,我們喜歡的,也讓我們更清楚我們不想要的是什麼。

在人生的所有領域中,事業、財務、健康、家庭與人際關係都要開始決定想要的及選擇用語。比如對照清單上面寫的,我不喜歡的事物轉換成我喜歡的事物。例如:我不喜歡控制慾轉換成有彈性;不傾聽轉換成在乎我的想法;不喜歡旅行可以轉換成接受自己的社會條件;總是催我可以轉換成有耐心一步步慢慢來等。目標就是在生命中所有的範圍內限制對照物,將討厭的釐清出喜歡的想要的。

第二步驟專注自己的願望:光辨識願望是不夠的,要給予「正面」的關注力,讓身體內在頻率與正面肯定句一致才行。想像被一個泡泡圈包圍著,這個泡泡裡面都是你所散發出去的頻率,吸引力法則,只會回應在這泡泡圈內的一切。在第一步驟我們學會了用語言來關注新希望,也就是來創造一個正面句子,對這些句子一定的關注。可是有時候我們用肯定句,卻發現沒有效果,原因是因為對這樣子的肯定句沒有產生內在正面的能量。比如:看到了家庭作業我們感覺到是壓力,儘管用正面的語言說:我會完成家庭作業。身體的能量圈裡卻是一種負面的頻率 這就是正面肯定的句子為何卻沒有辦法讓吸引力法則發生功效的原因,儘管納入了泡泡能量圈缺吸引來錯的事物的原因。

第三步驟與願望合一:願望合一是指不要有負面的頻率,懷疑就是一種負面的頻率。如果你說:就讓這樣吧!這裡面還是有懷疑,如果你說:我或許可以擁有他、現在看起來是有可能的這樣的描述去感受一下,這就是負面能量被移除的感覺。我們可以想像去買樂透,看起來我們是滿懷希望,可是理智卻告訴我們中獎機率很低,這就是沒有合一。

去除懷疑的正面肯定句是類似像這樣的:今天有幾百萬人收到支票、這一分鐘有人正好收到支票、昨天有人變成了百萬富翁、今天有人撿到錢、越來越多的人用創意的方式,賺得更多的收入這樣子的語句就是與願望合一的範例。吸引力法則也就會回應你理想的財務狀況。

這三步驟很簡單卻有效,讓我們一起感受這法則的威力吧!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



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我們真的會思考嗎?看看這本「本質思考」給我們什麼啟發






這本書源自MIT史隆管理學院的系統動力學,認為不管蒐集多少情報,花多少時間去解決問題都無濟於事,原因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本質,因此本書就是著重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本質上去思考,擺脫思考慣性或是改變看問題的角度與立場,去研究沒有答案的問題,來建立以系統動力學的思考模型與分析方法。

作者平井孝志是東京大學理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大學使龍管理學院MBA及博士畢業,目前任職於羅藍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執行董事及慶應義塾大學特聘教授。

本書分7章節,本質思考本身則有四大步驟:建構模式、解讀物力論、尋找改變模式的策略以及採取行動,從實踐中找到回饋等。

首先作者用「認真思考不等於本質思考」做有力的開場,在書中列出9個思考慣性,作者依序命名為反面結論、滿足於一般性解答依賴架構順應類別因為關鍵字而停止思考堅持初期假設忘記了思考的目的偏重過程、以及喪失主體性。我摘錄較難用望文生義的慣性來說明。比如像是:累了就去休息、A產品賣不出去就想辦法賣出去這類常見的一般性解答,還有常犯的堅持「初期假設」,假設公司良率很高,因此用力於提高良率,封閉在這個假設裡,下意識裡拒絕了不同的論點,導致思考受限,應該轉移焦點去想到良率儘管較低,但新興市場是可以接受的,反而獲利空間更大。還有常見的思考慣性,像是「依賴架構」,標轉的認為鐵鎚很好用,因此把所有的問題都看成了釘子,動不動就先來個SWOT分析,魚骨圖或是特性要因法之類,太過依賴架構會誤以為自己很有邏輯,誤以為已經思考了,而忽略問題的本質。因此我們一定要先找出自己有哪些思考的慣性,才有辦法對症下藥,不讓我們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那什麼是「本質思考」呢?將注意力放在事物本身的本質上,如果只問究竟發生裡什麼事?為何會變成這樣呢?這些只會歸納出與現象相反的答案以為是解決方案了。作者舉例女友問要做什麼呢?他只想起女友曾經說過愛看電影,就回答這個答案然後惹的女友生氣,因為看電影是週間最好的方案,但現在是假日有充裕的時間,去遊樂園玩才是比看電影好的方案。

因此先對本質下一個定義:某件事物發生成立時,一定具備的重要因素,亦即事物原有的模樣和特性,一旦有所欠缺,事物就無法成立的特質與要素。模式是指打造出那個現象的結構,亦即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比如幫孩子買參考書,然後成績進步了,不要忘記中間有一個模式,是孩子利用了參考書,不要簡化成只要買參考書就會成績進步。物力論定義是:長時間來看,模式所形成的現象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和動態,也就是呈現什麼樣的圖形。例如一天讀書增加一小時,成績就會提高一單位,這模式就會兩小時增加二單位,但若10小時呢?反而會讓成績下降,這因素之間的關係就是物力論。越複雜的東西,就越該用模式和物力論來簡單思考,把因素拆解才不會流於一般性思考。模式拆解後應該可以成簡單的因果循環圖。

作者強調現象的反面絕對不是答案,充其量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今天的解決方法可能是明天的問題,唯有改變模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比如講龐大的廣告預算攻防戰,轉移成與實力堅強的代理商合作,或者因公司產品非消耗品因此做好售後服務是重要的,除了做好售後服務,還可以改變模式加入維修競爭對手的產品,來達到擴大客戶層的目的。

如前面一開始提到的本質思考有四個步驟:

Step 1: 建構模式──用一張圖來表現構成要素與關係

Step 2: 解讀物力論──掌握模式隨著時間流逝會產生什麼變化

Step 3: 尋找改變模式的策略──找到槓桿點

Step 4: 採取行動,從實踐中得到回饋

之後我們遇到問題,先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前面9個慣性思考的陷阱,再練習這4個步驟來解答我們遇到的問題吧!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書摘「拆解問題的技術」:從小到大的問題,都可以拆解!






什麼是最快的學習方式呢?或者有什麼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關鍵都不在問題的解決,而是在解決的過程裡,把來龍去脈拆解出幾個步驟,學會了這方法,無論是面對職場甚至是個人的人生議題,讀者都可以拆解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作者認為與其四處學習各式各樣的解決工具,或是只能羨慕別人學習速度很快,不如去理解別人為何能達到?這個背後根本的邏輯會比較有意義,因此將他擔任培訓師多年的授課經驗以及廣泛閱讀後的心得梳理成這本書。

本書共有六個章節,從拆解問題的技術,到拆解職場、拆解專案、拆解簡報企劃,甚至還有拆解學習上的難題,最後是拆解人生的難題。

在拆解問題這件事情上,作者提醒我們老是用自己以為最有效率的方法,其實就已經開始忽略了問題本質拆解。會想要用一套方法跟過去的成功經驗,企圖解決所有的問題。可是事實上這問題一定要解決嗎?不解決會怎麼樣呢?就算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會得到什麼樣的效益呢?在解決問題之前可能這三個問題要先解決!其實當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們大腦就會企圖想要回答問題,在思考答案時,就可能浮現出一些解決方案,也會開始評估真要解決這個問題,會需要付出多大的心力或者一些風險?在這樣拆解的過程中,可以確認目標對我們而言,是不是如此重要?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裡,我們必須要先去拆解出不可能改變的關鍵因素「第一性原理」,意思是最基本的命題跟假設。這個命題跟假設不能被忽略或者刪除甚至違反的,因此要解決問題要找到系統裡最基本的元素。比如餐廳訂位,如何讓在候補名單上的客戶,快速的知道自己需要等候多久或是被候補上?用餐體驗裡候補名單流程,第一性原理不可變動的就是提供服務的餐廳與用餐的客人,所以要人工喊號或是叫號機,甚至是打手機還是用簡訊通知,都是可以視狀況來調整變動的因素了。還有一個例子,麥當勞麥的奶昔在不同時段的銷售比較,早上賣的奶昔,客戶是為了消磨通勤時間,或者打發開車等紅燈的無聊片段,但又能夠有飽足感,下午時段的奶昔卻是客戶的親子時間,期待看到孩子喝奶昔時開心的滿足感,所以客戶的需求就是第一性原理,其他可以變動的替代方案就不只限於奶昔。

在斜槓或是創業的議題上,作者給了一些建議,把創業的風險問題拆解成以下幾個問題:

1.這個創業計畫方案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2.如果發生了我有能力可以處理嗎?
3.大概會賠多少錢或是賠上多少資產?
4.會不會嚴重影響到跟家人的生活?
5.我會願意接受停損嗎?
6.最壞的情況發生的時候,你將會如何做後續的因應計畫?

在職場面臨的專案企劃的拆解,可以用5W2H來拆解,為什麼要做這個專案?這專案想要達成什麼目標?這專案需要哪些人或是團隊?誰來負責呢?截止時間是什麼?什麼時機點是最適合的?還有檢核點的時間?專案牽涉的範圍有多廣?要從哪裡開始入手?這個專案預計要如何進行?檢核的標準是什麼?還有這個專案有多少資源?以及質跟量的標準為何?

簡報這件事情也常是大家困擾的部分,作者認為拆解簡報的第一步就是要拆解你的聽眾。去分析長官跟客戶真正在意的目標?什麼樣的方法對這些聽眾真正有效?痛點是否能夠得到緩解?因此缺乏說服力的簡報,不是缺乏資訊而是缺少針對聽眾痛點提出的解決方案,在拆解的過程裡也必須要釐清自己的期待要達成什麼樣的結果。

這本書的最後是如何拆解我是誰?認識自己本來就是人生最難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來去思考目前自己所處的位置跟階段。作者提到他自己的例子:剛出道擔任講師的時候,沒有名氣、沒有資歷、沒有太多的授課經驗等等,起初為了生存需求階段不斷的去參加社團希望能推廣自己的課程,結果效益不彰。拆解後決定不要把時間放在推銷自己的課程,而是利用時間好好的學習,把握眼前的機會做出授課口碑,透過口碑來擴展邀約而度過最煎熬的生存需求

學習到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拆解技巧後,下一步也許可以試試拆解「作者」這個人本身又是一個怎樣的思考脈絡,應該會是很有趣的拆解。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試試看「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如何看待人生問題




故事與小說展現的人類如何洞悉事情、掌握人心的精髓,只要我們看清楚故事與小說運作的基本機制,就能夠看得懂世界是怎麼運作的,無論面對的是政治議題、社會時事還是商業操作,因為世界就是是複雜的文本,懂得小說技藝就可以拆解並掌握它。這些文學的技巧真的可以像是武術,如果你想影響某些人的人生,絕對可以派上用場,只要心存善良,當作多幾套拳腳功夫,也可以幫助我們自保。

作者朱宥勳是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耕莘青年寫作會成員,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全國學生文學獎與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這是他第五本作品。

本書共分8個章節,在第一章:為什麼敘事裡提到,身為人類我們早已知道能好好活著的先決條件,就是能夠快速的判斷眼前的資訊是否有用,這樣才能根據資訊採取正確的行動,而故事結構是比較符合人類認知的資訊,比如討論「死刑存廢」這些數據,都不如一個江國慶案的故事,或者比不上一個鄭捷隨機殺人的故事。或是商業操作上,念真出來講幾句話,你就覺得應該買個東西回去孝敬父母之類。為什麼故事很重要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只能夠活一輩子!所以只有故事,能夠讓我們瞬間進入到另一個人生,加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對自己的處境完全滿意,聽故事就是唯一,可以讓讀者暫時跳出當下要解決的人生困境。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閱讀了大量的小說,只是大部分的人不會察覺到而已。故事敘述、敘事這些詞,本來只有文學讀者關心的知識,現在不管是個人品牌塑造或是商業產品新上市,故事力行銷已是現在的顯學,在這章節裡,也就可以知道為何如此了。

如何判斷一個故事是否有足夠的威力呢?要看是否集中在「匱乏」或是塑造「奇觀」這兩點上,才能夠把看似平淡的體才變得津津有味。美國式超級英雄電影
的主角,個個強大,代替我們生活中無法看見的威脅和不公不義,讓我們心裡想: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一個人就好了,甚至是如果我是這樣的一個人就好了,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者打破了我們以為故事就是要有好創意這件事。在我們正式開始構想一個故事的時候,請先丟掉「創意」。不是說創意不重要,而是創意是沒有辦法獨立撐起整個故事的。就好比炒菜,炒到最後必須加上適量的鹽巴,沒有鹽巴整道菜就沒有味道,但只吃鹽是不行的,他畢竟不是食材的本體。所以故事的本體我們稱之為敘事結構,最基本的模式就是一條由「動機」到「結果」的主軸故事,就像一條魚,主角動機的滿足或失敗為終點,這條中軸就是魚骨頭,有了這個骨頭我們再依序填入其他的角色細節這條魚就鮮活了起來。我們是先有的動機才去想要做什麼動作,但是以讀者的角度來看,他們是看到一連串的動作,才慢慢歸納出角色的動機是什麼。所以動作就是故事的最小單位,當我們作為讀者想要從別人的故事中汲取經驗時,需要懂得如何拆掉故事的表面元素,看到真正的敘事結構。

多找幾個你喜歡的故事,對他進行拆解,你就會發現為何老梗永遠有效!然後呢,你也會更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容易被什麼打動。比如說,名偵探柯南就可以拆解成:柯南的和他的好朋友到了一個地方,然後就是兇手殺了一個人,接下來柯南會開始收集證據和證詞,然後柯南找到了關鍵的線索,最後呢,柯南擊敗了一名大人說出推理,兇手跟柯南說出了行兇動機,最後真相大白,這樣子的結構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敘事結構。

那我們要怎樣增加故事力的能力呢?當我們使用敘事的方式的時候,要記得故事裡最重要的元素是信任,信任裡有兩個元素,一個是時機一個是一致性。我們新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腦袋會處於資料蒐集的狀態,像海綿一樣吸收這個人呈現的時候的資訊,只要沒有任何矛盾的資訊出現,我們就會傾向暫時相信他,因為求證和戳破謊言,是非常耗費資源的,沒必要的時候我們不想發動,在剛開始進入一個故事的時候,看到什麼都可以接受,這段就是黃金時機。另一個是一致的設定,一致性的角色,才能讓目標對象願意接受你提供的虛構前提,就好比為什麼科幻、奇幻武俠小說,明明寫的都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我們還是會覺得身歷其境一般。

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學到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也讓我們知道如何拆解一個故事,在我們也是這世界裡的一個故事主角裡,好好過出我們各自精彩的人生!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