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是哈佛商學院的克拉克講座教授之前鉅作為「創新者的解答」以及「創新的兩難」最為世人知名,他提出的破壞性創理論是《經濟學人》評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六大管理著作之一,是全球最受推崇的創新大師。。
本書雖然有近300頁,在章節架構上只分兩大部分:破壞性創新的自我學習與破壞性創新組織與團隊的DNA,在研究初期,在117對雙胞胎觀察在創造力的表現差異與與天生基因的關連,證實影響不大,在前言裡提到他們的質化訪談內容,發現共同特色是在出現突破性創意時,會有一致的行為型態,就像他們共通的DNA,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
作者與團隊歷時八年的研究,從75個國家、超過5000位高階經理人的創新問卷自我評定資料,包含四種創新類別的創新者,新創家、在現有公司新創事業者、產品創新者以及流程創新者,歸納出創新構想的產生方式,有五大技巧稱為「發現技巧」,只要我們依循這五大發現技巧去做行為改變,就可以提高我們的創造力,這真是一個對我們而言天大的好消息。另外要多提的是,本書與其他創新主題著作不同之處,在於發掘個人和組織團隊的創新能力,提供實用練習創新技巧的方法,並分析組織團隊中為何高階主管大多不擅於創新的問題,提供改善方式,是這本書很大的貢獻。
書中有一份簡單量表20題(完整版是70題)是個人可以測量自己的發現技巧與執行技巧,評量結果可以與這5000多位創新者比較,找到自己與這些創新者差距在哪些地方。這五大創新技巧是:
聯想(associating):與大腦運作有強大的關係,將不相關的領域、問題或構想連結起來。創新者會刻意將自己放入毫不相關的經驗交會處,藉由跨藉機當出聯想技巧,這現象就是「梅迪奇效應」(梅迪奇是義大利的銀行家族,他們把廣泛的科學家、詩人、哲學家、畫家及建築師結合起來,彼此激盪,促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創新的文藝復興年代)。
疑問(questioning):訓練自己隨時隨地提出疑問,甚至練習在習以為常的現狀提出疑問來觸發新的洞察、連結、可能性和方向,如胡適所說:學問就是要在不疑處有疑一般。如我們熟知的賈伯斯有禪坐冥想的習慣,因此他覺得電腦風扇怎可以這麼吵,而捨棄了50年來風扇都用線性式電源供應器而改換成交換式,「APPLE Ⅱ」成為了最安靜最小的個人電腦。我們可以開始練習這樣的句型:為何?為何不?如果是…會怎樣呢?來促進我們深入思考,在有價值的地方提出疑問。
觀察(observing):這技巧可以從兩方面去產生洞察,一是觀察周遭世界,留意人們在不同情況下試圖完成某個任務,了解他們真正想要完成的任務是什麼,像奢侈品對消費者任務就絕對不只是功能性的道理,另外就是觀察人們在流程、公司或技術去洞察是否可以被延伸運用在不同情況的解決替代方案,比如現在的定位APP,不止能夠在網路上完成餐廳定位外,還能夠得到其它消費者的評價,讓使用者確保完美的用餐體驗等。
社交(networking):與觀點、領域不同的人對談,目的在接觸不同思考風格,而非取得資源或推銷自己。這與我們一般社交是為了獲取資源的目的有本質上不同,這裡的社交是為了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刻意與不同知識領域的專家互動,像TED研討會就是這類創新者最愛聚集的地方。
實驗(experimenting):不斷試驗新構想,因為實驗是取得創新概念可否執行的最好途徑。像現在我們熟知的亞瑪遜網站,一開始只是賣書,但貝佐斯認為成為網路線上折扣零售商才是夢想,因此建造了多處佔地85萬平方公尺的商品聚集處的倉庫,一開始使用率只有10%,股票大幅下滑,分析師無法理解為何要放棄原有的商業模式,但現在我們知道亞瑪遜能成為龍頭,就是仰賴效率高與樣式齊全的倉庫,甚至在2007年推出的電子閱讀器,在ipad2010年上市之前囊括90%的市場,因此實驗是新構想的必要途徑。
以上就是作者提出的5大發現技巧的方式,本書給了實務的建議與可執行的方向,就讓我們一起培養創新者的DNA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