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源自MIT史隆管理學院的系統動力學,認為不管蒐集多少情報,花多少時間去解決問題都無濟於事,原因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本質,因此本書就是著重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本質上去思考,擺脫思考慣性或是改變看問題的角度與立場,去研究沒有答案的問題,來建立以系統動力學的思考模型與分析方法。
作者平井孝志是東京大學理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大學使龍管理學院MBA及博士畢業,目前任職於羅藍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執行董事及慶應義塾大學特聘教授。
本書分7章節,本質思考本身則有四大步驟:建構模式、解讀物力論、尋找改變模式的策略以及採取行動,從實踐中找到回饋等。
首先作者用「認真思考不等於本質思考」做有力的開場,在書中列出9個思考慣性,作者依序命名為反面結論、滿足於一般性解答、依賴架構、順應類別、因為關鍵字而停止思考、堅持初期假設、忘記了思考的目的、偏重過程、以及喪失主體性。我摘錄較難用望文生義的慣性來說明。比如像是:累了就去休息、A產品賣不出去就想辦法賣出去這類常見的一般性解答,還有常犯的堅持「初期假設」,假設公司良率很高,因此用力於提高良率,封閉在這個假設裡,下意識裡拒絕了不同的論點,導致思考受限,應該轉移焦點去想到良率儘管較低,但新興市場是可以接受的,反而獲利空間更大。還有常見的思考慣性,像是「依賴架構」,標轉的認為鐵鎚很好用,因此把所有的問題都看成了釘子,動不動就先來個SWOT分析,魚骨圖或是特性要因法之類,太過依賴架構會誤以為自己很有邏輯,誤以為已經思考了,而忽略問題的本質。因此我們一定要先找出自己有哪些思考的慣性,才有辦法對症下藥,不讓我們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那什麼是「本質思考」呢?將注意力放在事物本身的本質上,如果只問究竟發生裡什麼事?為何會變成這樣呢?這些只會歸納出與現象相反的答案以為是解決方案了。作者舉例女友問要做什麼呢?他只想起女友曾經說過愛看電影,就回答這個答案然後惹的女友生氣,因為看電影是週間最好的方案,但現在是假日有充裕的時間,去遊樂園玩才是比看電影好的方案。
因此先對本質下一個定義:某件事物發生成立時,一定具備的重要因素,亦即事物原有的模樣和特性,一旦有所欠缺,事物就無法成立的特質與要素。模式是指:打造出那個現象的結構,亦即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比如幫孩子買參考書,然後成績進步了,不要忘記中間有一個模式,是孩子利用了參考書,不要簡化成只要買參考書就會成績進步。物力論定義是:長時間來看,模式所形成的現象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和動態,也就是呈現什麼樣的圖形。例如一天讀書增加一小時,成績就會提高一單位,這模式就會兩小時增加二單位,但若10小時呢?反而會讓成績下降,這因素之間的關係就是物力論。越複雜的東西,就越該用模式和物力論來簡單思考,把因素拆解才不會流於一般性思考。模式拆解後應該可以成簡單的因果循環圖。
作者強調現象的反面絕對不是答案,充其量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今天的解決方法可能是明天的問題,唯有改變模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比如講龐大的廣告預算攻防戰,轉移成與實力堅強的代理商合作,或者因公司產品非消耗品因此做好售後服務是重要的,除了做好售後服務,還可以改變模式加入維修競爭對手的產品,來達到擴大客戶層的目的。
如前面一開始提到的本質思考有四個步驟:
Step 1: 建構模式──用一張圖來表現構成要素與關係
Step 2: 解讀物力論──掌握模式隨著時間流逝會產生什麼變化
Step 3: 尋找改變模式的策略──找到槓桿點
Step 4: 採取行動,從實踐中得到回饋
之後我們遇到問題,先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前面9個慣性思考的陷阱,再練習這4個步驟來解答我們遇到的問題吧!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